如何与在中国的外国客户沟通

2014-02-09
  • 939
  • 0
      201411号是中西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由于瑞士的银行保密性的结束,仅仅几周时间内,亿万欧元和美元被转移到香港账户。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矛盾:现在资本主义投资者认为共产主义国家更具有安全感!
      然而这不是外国人在中国的首要矛盾。如果询问他们关于每天生活中的难题,他们通常会提到如下挑战:语言障碍,交流难关,对生活与婚礼的不同的期望值,等等。
      他们更难以表述的是中国与它的典型化之间的差距。即便制定了规则与条例,这依然不是绝对的。无论研究中国多久,这个国家总是会给你一些惊喜。无论何时,你永远不会得到绝对的正确。
      表面上,政府本着共产主义原则而建立。实际上它更是一个消费大国,尤其是对资产主义国家的奢侈品牌,如时装、手机与化妆品。
      表面上,中国人在地铁和其他公共场合的行为表现出这样一个现象:短期个人利益取代了集体意愿。但实质上,人们所有的决定都迎合了个体关系网,家人,朋友和其他社交圈等等。
      表面上,爱面子是中国人交流时很注重的方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可以非常的直白坦率,比如说在讨价还价或作为顾客要求其他人的服务时。
      表面上,中国人常被认为缺乏对科技的原创并且山寨成风。但是微信的出现清晰地表明,中国在例如手机电子商务和付费渠道等互联网服务方面领先世界5年。
      鉴于如上对比,可以明白中国的行为模式与潜规则即是很大的挑战。即便对于那些著名并且专业化的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几年以前,北京麦当劳发现他们的客户会开车去麦大道购买食物,然后停车,再带着食物走回饭店吃饭。这和传统的汽车麦当劳在麦大道购买然后直接驱车离开--相差甚远。公司初期没有预料到这种消费行为,最终以关闭麦大道终结了他们的汽车服务。
 
 
      那么又如何解读中国公司?
      如麦当劳,大部分在华外国人需要营销公司来帮助他们了解并且掌控他们的市场环境。而他们在营销公司寻求的不仅仅是网络营销的提案,他们也想借此更好的了解公司的经济环境、客户、热门动态以及竞争者的策略。
      大多数外国人一致表明他们很喜欢那些能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市场环境的提案。但是大部分的中国公司通常都专注于对公司自身、团队与成功案例的介绍。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展示自身的专业性来赢得潜在客户的青睐。
      可是在西方国家,信任并不是通过毛遂自荐就能得到的。信任是为善于倾听、将心比心的人准备的。西方公司更容易接受那些明白自己需求的服务提供者。
      相反,一个过多谈论自己的公司通常会给西方人留下作风浮夸的印象。 
      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成功就是对那些掌握了平衡点的人最好的奖赏。
      正如我们所知中西两方的期望值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并且一如既往的,如果你能在中国取得成功,那么你就可以在任意其他地方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