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营销的中国特色与期许

2014-01-16
  • 817
  • 0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市场如果足够大,上帝也会参与”,数字营销的市场目前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况,纯正的互联网企业在数字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大数据投入,包括购买服务器,引入云计算,开发智能分析系统等;已有互联网思维的传统企业也正在加大数字营销渠道的投入,包括完善PC网站,建立移动站点,开发APP等;典型的传统企业也开始觉醒,包括建立真正用于与用户沟通和销售的网站,网站不再是简单的摆设。
        中国企业的数字营销跟全球整体趋势一致,进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以美国为例,排名前10的B2C,70-80%都是自由品牌和独立网站,但是在中国很多企业还是依附在淘宝、天猫、京东、苏宁和国美等平台,这些企业有这样一个逻辑,“如果在这些平台都火不起来,自己做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死得会更快”。
        我在想,这不就是为渠道打工吗?控制权完全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淘宝今年整个“双11”,明年弄个“双12”,后年再整个“元旦联欢”,商家就得为了眼前的短期销售舍命陪君子,陪着一起玩。因此从长远来讲,要健康地发展,营销资源的天平还是得往自有网站或媒介倾斜,练好内功的,这种做法才能掌握控制权,才是大多数企业的春天。
        基于这样的背景,个人认为市面上还没有特别好的数字营销软件分析系统能够为大多数企业提供好的数据分析、挖掘与推荐。国外的系统包括Google Analytics、Adobe Sitecatalyst、IBM coremetrics、Webtrekk、Moz Analytics、Efficient Frontier,不是因为这些系统不强大,而是因为地气接得不是太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业氛围,还没有特别好的人才。当然国内不乏这样的专业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可以做很好的衔接,例如Netconcepts。
        至于国内的系统包括CNZZ、百度统计、腾讯分析、量子恒道、数据魔方、黄金眼、Web Insights、凤巢等,目前也没闲着,都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特色在做系统的完善和改良。这些系统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简单的流量统计,部分系统能够做到数据的细分,少量系统能够做到数据平台的级别,进行数据的深入挖掘。不可否认,能否进行数据的挖掘是软件系统很重要的衡量指标,但我认为系统的分水岭不在于这些,而是在于挖掘后能否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建议,来帮助系统的使用用户进行精准营销。因为营销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性的洞察,根据人们的喜好和特性,通过正确的渠道在正确的时间推送正确的商品和服务,目前市面上很少系统能够做到这些。
        加上在数字营销行业,使用分析系统和熟悉数据分析的人只有很少一撮,理念和原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工具不会用,同时管理SEO、SEM、SMO营销渠道的营销人员和真正在企业做数据分析的还不是一拨人,所以就会加剧数据分析不能很完整和无损推进的现象。
        行业脚步虽然不快,但庆幸的是已经动起来了,希望中国数字营销服务的机构和公司能够提供非常好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解决这些困境,也希望数字营销人才在接下来的几年会大量的涌现,让企业的生意更兴隆、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