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轻读物:《一个》的“轻阅读”体验

2013-11-21
  • 871
  • 0

 

2012年6月11日,腾讯网与韩寒首次深度合作,独家推出的另类电子杂志《一个》和韩寒官方交互平台《韩寒》正式上线。其目的是希望读者在复杂的世界里,可以沉下心来,放慢速度,每天纵深的去阅读一个报道、一个评论、一个文艺,帮助读者找到他想问的人,回答一个问题。这类形式,被称之为“轻阅读”。

网络轻读物:《一个》 另类杂志:

《一个》等于网络轻读物,但网络轻读物不等于《一个》,这并不矛盾,因为,《一个》首创“网络轻读物”概念,并通过自身诠释了这个概念,可能在未来会出现《二个》、《三个》等来完善这个概念。暂且抛开这个概念,看《一个》,其实,它就是一本另类杂志,而且是一本另类的明星电子杂志。

说到明星电子杂志,我们并不陌生,07年上线的由徐静蕾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不也曾轰动一时,引来无数效仿者,如杨澜的《澜LAN》、周笔畅的《B-TIMES》、姜培琳的《培琳秀客》、陈鲁豫的《豫约》、高圆圆的《缘来是你》、秦岚的《岚岚细语》、赵薇的《天使旅行箱》等。

而《一个》的另类在于:

首先,出版方不是出版社,也不是明星本人及其团队,而是与腾讯网携手联合。通过将腾讯用户群中在思想上与韩寒能达到普遍共鸣的充满活力且具有良好成长力的80后、90后同韩粉整合,形成稳固的受众群。

其次,由于腾讯的缘故,《一个》既不需印制发行,也不用下载发布,即可在腾讯网(http://www.qq.com/)在线阅读。(注:10月8号《一个》推出了iPhone App,移动手机终端可以通过APP访问阅读。值得一提的是,《一个》APP 一上线,立即吸引大批读者下载,不到24 小时冲到 App Store 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

再次,每天1期,每周5期,周末暂不出刊的《一个》,共分为两个频道,分别为由一个报道、一个评论、一个文艺、一个问题外加一张首页图片组成的“一个”频道和集中发布韩寒的赛车报道、文章写作、小说连载以及个人照片和相关视频的“韩寒”频道。没有绚丽的动态效果、没有过度的交互体验,封面一蓝一黄的大矩形,分别写着“ONE·一个 复杂大世界里,一个就够了。”和“Han·韩寒 这里没有陌路,你从不曾孤独。”单击进入频道,同样是大矩形,右侧排列着相应的栏目列表,底部放置腾讯微博发布框,可收听、转播、发言、提问甚至与偶像韩寒实时对话。这种有别于普通杂志乃至明星电子杂志的信息量少而精、风格清新明朗、互动性强而有效的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轻松、愉快。

最后,《一个》的另类表现在它的免费且无广告上。纸质杂志多数收费,外加广告,方能盈利,明星电子杂志大多免费,但也少不了夹杂广告,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个》收费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出现广告的迹象,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

《一个》不“轻”的轻阅读

轻阅读不等于快餐读物,更不等于粗制滥造,把轻松、热闹、夸张的青春读物当作轻阅读,是对轻阅读的误解,“轻”只是一种感觉,只是从“好读”层面上说的。正如韩寒对《一个》的解读:“对待不停涌现的热点,我们不强调速度,而强调有趣的视角;对待海量资讯,我们不强调数量,而强调文章的质地;对待纷繁万象,我们不强调浅尝辄止,而强调慢速的纵深的阅读。”

轻阅读并不“轻”,从读者感觉来说,是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从阅读需求来说,是不求速、不求量的深度阅读。

轻阅读的出现与信息爆炸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学习的节奏快,都市人压力普遍大有关。轻阅读可以在短时间内娱目娱心,多少可以起到缓解压力、打发闲暇的作用。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轻阅读的特点是精美而不繁杂、量少而有深度。其目前的读者主要是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年轻的白领。

以本人为例,虽说网络上有着海量的信息,但真正的阅读还是以纸质书籍为主,网上阅读以新闻资讯类为主,不是因为没时间上网,而是网上信息量太大,很多优质文章被淹没在垃圾信息下,搜寻时间成本高,难道碰上几篇好文章,又苦于篇幅太长,长时间阅读容易疲劳且无法圈圈画画,做一下旁注点评。要不就是干扰信息太多,容易误点转跳页面或者QQ企鹅跳闪(有人找聊),导致很难长时间专心于欣赏一篇美文。对《一个》的关注,一开始是源于韩寒,而后才是《一个》本身,自其上线以来,我几乎是一期不落,周一到周五的每天傍晚总会去逛一圈,尤其钟爱“所有人问所有人”,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可以了解欣赏三到四篇美文,看的时候没有半点心理压力,不会觉得花费太多时间,耽误了需要完成的事。偶尔我还会在上面发发微博、吐吐槽,了解了解韩寒的一些最新动态。偶尔看看偶像的风姿,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难道不是吗?

现如今对轻阅读的推崇越来越盛行,以至于有专家学者担忧长期以往未来是否会造成“长文章畏惧综合征”,尤其是年轻白领,他们会不会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从而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要知道,往往那些对人有启发的思想,都蕴藏在那些厚重的作品里。这个担忧有无必要,让时间去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