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才重才,莫如曹操

2013-02-21
  • 878
  • 0

建安15年(公元210年)春,丞相曹操颁布《求贤令》,称不论无情、无义、狂妄、不仁、不孝,唯才是举 很少有人能像曹操这样,对于人才的渴求是如此的贪婪激烈,如此的永不满足。这种与现代思想相近的想法很有曹操风格,但是与当时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即使曹操是权倾天下的人物,也难以令朝野一致认同

当时的历史背景,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的熏陶,到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已经经历了400年漫长的潜移默化,是当时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主体,百姓的生活,甚至于思想、行动,都是由儒家思想深深支配着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汉朝可以说最为彻底的儒家社会。

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身为当时朝廷最高权力者曹操,向天下做出了唯才是举这样的昭告。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道德人品都不重要,只要有才就能得到重用!” 这直接推翻了儒家倡导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入仕标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异端行为

曹操去年才刚刚处决儒家圣人孔子嫡孙孔融,朝廷群臣为首的儒家子弟们对于这种打压行为早已存在极大的抵触心理,而他们将成为《求贤令推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他们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集合成的力量非同小可。

从另一方面讲《求贤令》也触犯了当朝掌权者们的自身利益。在这个时代,如果要想在官场上出人头地,必须出身名门,要在当地负有盛名的儒教倡导者,而且知名度要大到连荀彧(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这样的名士都听说过才行。依靠当权名士的推荐入仕,这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而这些当权名士就是靠着推荐人才,建立了自己的庞大人脉,门生遍布朝野,从而社会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

如果这种靠名士推荐的仕途制度一朝破灭,被唯才是举取代,这对于官场权力的既得利益者们是致命的打击。也可以说是,这是一场曹操一人与天下的对决。

这场对决历史并没有明确的结局,从我自己的认识来看,曹操在掌权期间,基本做到了依照自己心中的蓝图实现了许多新颖的设想,同时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带来了许多创新性的思路,虽然对于儒家思想,千年之后依然在神州大地深深地扎根,默默地生长,但是,曹操在历史上的社会成就,绝对是不可磨灭的进步。

21世纪什么最贵?依然是人才。